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会储藏冰的,然而实际上古人在夏天也会制造冰呢!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冰箱,特别是在夏天,空调冰箱电扇一类的制冷电器能够很好的为人们消暑解热,那么古代的时候人们靠什么消暑解热呢?
难道就靠一把大蒲扇吗?
不是的,其实古人也会有空调冰箱一类的设计,但是它们都离不开一种原料,那就是冰了。
古人所用的冰,绝大部分都是冬天的时候储藏起来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这天气最冷的时候,把河里的冰弄成块儿拉出来,通常都是在河边建造或者挖掘一些不通风的房子和地窖,下面和周围用柴草或者其他容易隔温的东西挡开,然后在里面放冰块儿,这些冰块通常都很大,需要动用牲畜拉到里面,冰块也会有阻挡的东西,防止冻到一起,装满之后把房子或者地窖密封起来,这样这些冰可以一直放到来年的六七月份,不过通常从农历四五月份就开始把冰拉出来卖了。
能买得起冰的,通常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他们用做制作冷饮和储藏食物,用冰储藏食物的器具通常都会有夹层或者是上下层结构的金属器具,一层放冰,一层放食物,和现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
夏天特别炎热的白天,有的也会在房间里放一些冰,用扇子扇动,这样整个房间都会很凉快,这样就类似现在的空调了,皇宫里面通常都会有这样的设计安排。
其实古人储藏冰和使用冰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其实古人在夏天也会制造冰,这就很神奇了,可能我们现代人不用冰箱都不知道怎么制造冰,但是古人在生产生活经验中发现了一些硝石(墙霜)溶于水的时候会吸热,于是发明了制造冰的办法,通常是在密闭的房间里,用一个大木盆里面装上水,大木盆中再放一个小瓷盆或者金属盆,小盆里边放上水,再放入硝石,然后不停的转动小盆和大盆里面的水。
并且不停的换小盆中的溶有硝石的水,那么这种大盆里面的水渐渐就会变得特别凉,时间长了会降到冰点
这种制作冰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制造出来的冰也很贵(通常卖冷水的比较多),明清时期南方有些地方有一些制冰厂就是这样制作冰的,因此这种方法通常在南方冬天时不容易得到和储藏冰的地方才会使用,北方通常不会用这种方法的。

参考:
古人是在冬天制冰。
他们把河水结的冰挖出来,存放到地窖里,夏天用。
咱们以清朝为例。
每年冬至过后就是皇家凿冰储冰的日子。
此事归工部都水司负责。
每年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谢河神赐予的冰块。
古人对大自然还是敬畏的。
皇帝是天的儿子嘛,动爸爸的东西,不恭敬还行。
凿出来的冰会修整的四四方方,并且有标准的尺寸要求,这样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间了。
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
在清朝大部分时期里,建冰窖是国家垄断行业,老百姓不允许建。
冰窖有两种,一种是官窖,专供皇家使用,另一种是府窖,供王爷们使用。
在北京就有个冰窖口胡同。
就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官窖所在地。
它之所以修建在此地,是因为旁边就有城市水系的枝蔓。
从西边的玉泉山引水至此,与东边的通州大运河水系贯通,南边就是皇室的什刹海景区,当然还有后来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这么丰富的水源源不断流过,自然为古人制冰提供了方便之地。
像现在的供暖季一样,每年有个供冰季。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位置,供冰两个月有闰月就算是抄上了,可以多享用些时日。
用冰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是来给皇家的屋子降温,当绿色空调使用。
装冰的容器也是有讲究的。
外面是木制的,内里是铅或锡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会重金属中毒。
二是冰镇食物的。
因为夏天的冰非常珍贵,所以,皇帝会对喜爱的大臣的防暑降温赏赐是按等级发“冰票”。
大臣可以凭票领冰。
所以如果您在清朝的夏天能喝上一碗冰镇酸梅汤,绝对比82年的拉菲要款式的多。
时拾史事/杂了咕咚原创
只要技术不是特别菜,一般保存到来年的夏天没有问题,当然地窖深度要控制下,不要薄薄一层浮土,至少也得2-3米深地下,因为越深的位置,地下温度越不受地面影响,越容易长期保存冰块。
这个方法大约在商代时候就实现了,距今大约3600年前,欧洲人还在部落之间纷争时中国人居然开始藏冰,然后到夏天享受冰饮了,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还发明了“冰箱”,说是冰箱,不过是隔水冰镇的器具,现在的名称是冰鉴,可以在里面冰酒或者其他饮品,这大夏天喝点冰镇酒或者果汁,那自然是极好的。
古人制冰大法之:化学制冰火药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但谁又能想到,火药居然还和制冰有关!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但到隋朝时才形成了真正的配方,但要大规模应用于战争,还要到唐朝,而火药使用无疑刺激了硫磺、硝石以及木炭行业发展的欣欣向荣!相信应该是某次无意中的溶解硝石的工艺,发现了硝石的溶解居然可以让水冷到冰点
古代负责制冰的人称为“凌人”,他们通常是等到天寒地冻的时令,一帮人去河里采集冰块,他们会有专门的工具进行采集,然后再把采集到的冰块运回去,放进专门储存冰块的“冰窖”,这冰窖也非同小可,古人们也会在冰窖里铺上稻草等材料防止冰块融化,而且对于地窖的选择以及开挖程度都有讲究。
由于有了冰块,也慢慢出现了很多冰镇饮品,古人们也会喝饮料、吃冰棍以此消暑解渴。
关于解渴的冰镇饮品,明代文学家徐渭写“门前铜盏呼人急,却是冰儿来卖冰”,在古代都已经出现了冰棍,冰块也从之前贵族们才能享用的东西,随着岁月的发展也成了极其普通的饮品,冰块也不仅仅用来解去燥热,有眼光的人们用来制成冰水、冰棍赚钱。

参考: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窖冰  旧时传统岁时风俗。
亦称“藏冰”。
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
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
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
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
注云:凌,冰室也。
其事始于此。
《邺城旧事》有冰井台。
《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
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
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
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
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
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
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
”民国时仍有此俗。
  溜冰  传统冬令户外娱乐活动。
流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
旧时的冰鞋一般是鞋底缚有铁条,也有木板上装铁条然后缚到鞋上。
溜冰除“速滑”以外,尚有“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等花样。
此外也有不穿冰鞋只用本身穿的鞋或穿老头乐毛窝溜冰的,也叫“滑擦”。
《帝京岁时记》:“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屐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
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
”又《燕京岁时记》云:“冰鞋以铁为主,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暂止。
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
”  颁冰  古代官府的夏令习俗。
从周以来,北方地区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时取出,宫廷颁赐臣下,民间亦市卖。
此俗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项。
《夏小正》“颁冰”《传》云:“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当时颁冰还有献牲(羊羔)祭祀的仪俗。
明清以来,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为盛行。
明清颁冰在立夏暑伏时节,清代是按官阶发给冰票,凭票领取。
《燕京岁时记·颁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  卖冰  传统商贸习俗。
旧时无制冰设备,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时藏于窖中,待三伏天热时启冰,开始贩卖。
旧时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时开始卖冰。
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十八》载:“清明日始卖冰,以两铜盏合而击之。
”《帝京景物略》也写到了卖冰之俗:“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
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
”  赐冰  旧时官府署衙的消夏习俗。
明清时,北京的各衙署都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
所赐冰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等。
《燕京岁时记》“按《帝京景物略》称,前明于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又记本朝习俗:“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  刨冰  旧时民间夏令消暑食品。
当时所用的冰块均为头年冬天窖户窖藏的,伏天时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
今天,已被机制冰块和机刨冰屑所代替。
  滚冰  传统元宵节俗。
东北地区,元宵节小孩儿等要从冰上滚过,并吃一小块冰,俗说此举可以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参考:
首先我们要说,古人在炎热的夏天也是有冰可用的,可以吃到冰镇的饮料、水果之类。
比如《东京梦华录》载,六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制品,“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
大街上有冷饮、冰镇水果叫卖。
那么古时又没有电冰箱,夏天的冰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严格来说,
以前的冬天,官府与有条件的大户人家、商人都有采冰,放入地窖储藏起来,保存到夏天使用。
不过,人工制造小规模冰块的技术,古人还是知道的。
大约在唐朝末期,人们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
有了这一技术,在夏季制出冰块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古人夏天所用的冰,显然不是用硝石降温的方式制成,因为这么制冰的效率太低了。

参考:
炎炎夏日,来杯加冰的饮料,吃盒冰激淋,是不是顿时感觉很凉爽,躲进空调屋里就更是很舒服了。
那么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他们在夏天用来驱暑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藏冰,冬冰夏用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制冰的技术。
虽然没有制冰的技术,但是古人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那就是把冬天的冰藏起来,以备夏天用。
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周王室有个专门负责采冰的部门,他们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把冰凿出来,分成块后藏到他们预先备好的冰窖里。
建冰窖,一般都会选择干燥透气好的地方,利用泥土不导热的原理,冰窖一般会建在地表5米
而且他们在修冰窖的时候,特意将冰窖修成较为密闭的形式,以减少温度的损失。
冰窖修好后,古人会先用新鲜的稻草和芦席铺在地面上,然后把冰放在上面,再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盖上,密封住窖口,这样冰就不会融化的很快。
当然起初也是有冰融化的现象的,所以古人会采大量的冰以备夏天用。
同样,在地面可以铺设带槽的地砖、以及水井,这样就可以把底部融化的冰水导入到丼里。
这样做既可以起到降低来自地底的地热,又可以避免冰窖室内的地面浸泡在水里。
其实冰对于百姓来说,还算是一种奢侈品。
这个时期能用得起冰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二、利用硝石制冰北方冬天寒冷,南方的冬天可不会像北方这样。
他们没有那么厚的冰,也存储不了这么久怎么办?
唐朝末期时发明了制冰的方法。
当时随着火药的运用,工匠们在生产火药的时候开采了大量的硝石。
硝石是一种矿产,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它们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角下,颜色像霜一样。
他们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惊喜是水可以结成冰。
了解了这个原理后,他们为了让冰纯净,于是就会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放入硝石。
然后再在大盆里放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入一些水,这样等大盆里的水结冰后,小盆里的水也会跟着结冰。
有了这种制冰的方法,真是让人无比的高兴,用冰就不会受季节限制了。
这样就大大地促进了古代的制冷市场的繁荣。
夏天可以造冰了,市场中就出现了“冰鲜”。
就是人们打捞的海产品,可以放在冰里,这样不仅新鲜,而且保存的时间长。
通过冰的冷冻运输,这些海产品也可以运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冰不仅繁荣了海产品市场,更是繁荣了冷饮市场。
后来出现了做买卖的人,把糖加到冰里来吸引顾客。
到了宋代,商人们的花样就更多了,他们在冰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
当时南宋市场上已经开始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
到了元代,冰激淋的雏形就出现了。
当时商人们在冰里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已经和现代的冰激淋很相似了。
这大热天,有了冷饮,酷暑一下子就减了不少。
估计当时的小孩子肯定都馋这解暑的冷饮。
三、原始冰柜——冰鉴鼓捣一碗冰饮不容易,如果没有及时享用,化了、不冰了,怎么办?
没关系,在这里还有一样法宝,那就是盛冰的容器,叫做冰鉴。
虽然唐以前,还没有制冰的方法,也没有各色的冷饮。
但是在冰的享用方面还是有容器的,那就是冰鉴。
将冰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这样既能保存食品,又可以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这样看来,也可以相当于一个小空调了。
冰鉴最早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也以后就流行用青铜鉴了。
在使用时,可以将盛满食物和酒的器皿放进冰鉴里,然后在四周放满冰块,这样合上盖子,冰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盛夏时节能饮上冰镇酒,对于古人来说,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本以为古人在夏天没有空调,没有冷饮是很难挨的。
看来是我们小看古人了,原来他们早就开始懂得用冰了。
而且把冰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原来我们现在的冷饮,像雪花酪、冰激淋、加冰的冰水,冰镇饮料,古人当时就已经有雏形了。
冰真得是给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空调的夏季带去了一丝丝的凉爽。
让古人们的夏天也不会如此地难熬。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在唐代之前,制冰机技术尚未出现,古人们大多采用的是天然冰,用天然冰来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当然还有制冷。
早在周朝,就有专门管理“藏冰”的机构,人们将冬天的冰块藏到地窖,冰井里,然后将其密封,第二年再来享用。
在唐朝末期,当时火药的生产已经很发达了,于是工匠们在生产火药的时候也顺带开采了数量可观的硝石。
某天,因为工匠不小心将硝石掉入了水中,惊奇的发现这些水都结成了冰。
于是,一些有能力的工匠们便开始利用硝石制作冰块,具体的制冰过程大概如下:首先将水放入一个罐子内,然后选取一个比这个罐子大得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部,不间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
硝石,化学名称为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由此,罐里的水便结成了冰。
可以说,硝石制冰技术的发明,造就了后来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并且给广大的古代劳动人民带来了夏季饮食的新突破和新享受。
像后来的冰饮,冰镇乃至于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冰淇淋,都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两个方法。
第一,就是天龙八部里面,西夏皇宫那种窖冰。
在冬天,由工人去冰封的河边湖边上取冰,至少要半米厚度的。
将这些大冰块,藏在深入地下的地窖中。
地窖附近一般有地下水,所以温度很低,接近零度。
然后将地窖严格密封起来,定期除水其余时候不能进入。
这样,到了夏天一般冰块最多融化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足够皇室使用了。
第二,就是化学制冰宋代开始,一些人使用硝石制冰。
硝石溶于水,就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水的温度骤降。
于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硝石还可以重复提炼使用。
这种方法,为普通平民中的富人提供了冰。
这种制作方法缺点是效率低,每次只能制冰一小块,所以冰块的价格不低。
到了夏天,宋元明清的有钱平民,往往会饮用加冰的饮料。
这些饮料五花八门,加糖加蜜加茶加奶等等。

参考:
冰在现代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自人类的第一个现代冰箱被一个美国人在英国发明出来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渐在炎热的夏天享受起了冰给我们带来的冰凉福利,如果不太了解历史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用冰只是现代人的福利,跟古代人是挂不上钩的,但实际上在古代,在远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人用起了冰。
周朝之前的年代里有没有人在夏天用过冰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可以在夏天的时候用上冰了,在当时周天子所用的冰是夏天的时候从结冰的河里面挑选出一些水质良好的地段凿出的一块块寒冰,然后储藏在专门的冰窖里面,这样来年的夏天就可以使用了。
古人的冰窖以及冰的保存古人的冰窖都是寻找一些非常阴凉的地方挖掘建造的,这些地方要常年不能见到阳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太阳所带来的温度将冰窖中的冰迅速融化,之后他们会在冰窖的最底层铺上很多桔梗类或者芦苇类的植物,在铺垫完这些植物之后,他们才会将一块块的冰放入冰窖中,然后在上面再铺垫上一些桔梗植物,这样就能将冰保存到来年了。
当然,并不是说通过这种方法保存的冰不会融化,冰还是会融化的,而且融化的还是大部分,随着冰的慢慢融化,在来年的夏天能保存下来的冰就只剩下了三成左右,所以一般在储存冰的时候古人都会准备数量非常庞大的冰,以备融化后留下的冰可堪使用。
当然这种用冰方式是有条件限制的第一个条件是你得生活在冬天可以结冰的地方,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那什么都将会是空谈,所以在那个年代冰往往是很多北方贵族的福利,南方的贵族无福享受。
第二个条件就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能用得起冰的除了周天子之外就是各大诸侯国的王公贵族了,他们的手下会有专门的人为他们管理着冰窖,在冬天的时候,为他们采集冰,夏天的时候则负责为他们发放冰。
与此同时,当时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原始的冰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冰鉴,冰鉴是纯由青铜打造,造型像一个樽,在打造冰鉴的时候会在中间留下一个夹层,然后冰块就可以放入这个夹层中,冰鉴就能拥有制冷的效果了,这样就能保存王公贵族们所喜爱的食物以及水果,使他们享受到平民所无法享受的福利了。
人工造冰的技术出现于唐朝,繁盛于宋朝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东西都会发生改变,就比如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制冰的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只能当天然搬运工的人们,开始获得了人工造冰的技术。
人们发现通过将一些硝石放入水中,能在消失迅速吸收热量的同时获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冰块,就这样夏天用冰开始不分地域了起来,南方的豪富贵族们也开始享受起了冰的福利。
在唐朝的市井中也有商人销售冰块,只不过因为价格太过昂贵,导致了很多平原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只能在豪富人家中通行,在宋朝的时候,人工造冰的技术才开始得到了普及,就算是南方的平民百姓,也能在街市中买到冰块,买到一杯冰凉透底的茶汤。
古代冰箱的改变与科技发展的使然就是在这个时候,古代的冰箱也发生了改变,冰箱开始由青铜冰鉴改头换面成为了木质的冰箱,这些的冰箱的外体开始变成木质的,但在木质冰箱的内部却是金属打造,木和金属之间的夹层就是放冰的地方,而金属的内部则就是储存食物的地方。
正所谓科技改变时代,随着我们人类技术的慢慢发展,很多我们以往说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都会越来越普遍,冰在以前只有寥寥少数人才能享用,这种情况不正如我们现代的宇航员上太空吗?
在我们这个太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真正能进入太空的人少的可怜,而且过程十分复杂,不仅要从千万人中挑选出少数几人,还要经过各种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天,也可以想见,在遥遥可及的将来,人类的太空技术也能和这个制冰技术一样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到时候人类上太空就会变成一件跟我们现代人享用冰一样的普遍事,我们也终将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进入太空时代。
所以说这就是我从制冰技术在历史中的发展所得出的一些联想,我们处在了一个古人无法想象的年代,而我们的后代也终将进入一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年代,这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所然,也是大时代最终所做出的选择。

参考:
古人制冰是靠硝石溶水吸热的原理,此原理早在中国唐代就被掌握,实用性的人工制冰就开始了。
制造出的冰不仅仅供皇室使用,在当时长安街头已有出售冰制冷饮和冷食的商贩;
南宋时,制冰技术日益成熟, 贵族阶层已经可以享用“冰酪”这些冰制食品了。
1、而古人对冰的获得不是制造出来,而是将冬天的冰储藏起来,建造大型地下冰窖,冬天在合适的淡水湖中取自然结冰,经修整加工后运到冰窖保存,夏天再取出使用,这也是比较节省成本的做法,一直沿用到现代,直到电的发明,工业制冰才取代了这种古老的制冰方式。
2、还有一种在大航海时代出现的运冰方式,在19世纪,波士顿冰块大王
为了实现这一商业方案,
3、其实冰在地球上的储量是很大的,最大储量就在南极,可都是优质的淡水冰,而且无污染,在2019年时,阿联酋就有一个名叫:阿卜杜拉·阿尔谢希的企业家提出了一个拖南极冰山到阿联酋化水计划,就是想在南极找一个合适大小的冰山,用经过改良的特制拖船将冰山拖回阿曼湾来,全程需要航行8800公里,用时10个月。
该计划耗资庞大,最终也没有落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