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为什么选址在十堰
这个是当时国家发展需要而最终决定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答案是三线建设的时候。
很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是什么概念。
三线建设发生的时间是1964年,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时候。
当时中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3个省建设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
其中就包含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的十堰市,二汽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那么在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和俄罗斯的冷战趋于缓和,至此三线城市建设的部分项目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上面。
时间再过4年,也就是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明确了第一批调整单位121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
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你比如咸阳、宝鸡、沙市、襄阳、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
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
这些企业合并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用企业转为民用企业。
典型的案例你比如位于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改制为东风汽车公司也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
截至2017年,东风集团已陆续建成了十堰市(主要以中型、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阳市(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市(以乘用车为主)、广州市(以乘用车为主)四大汽车生产基地。
具体选址经历为:1953-1956年。
1950年国家提出要建设二汽,项目选址初定武昌。
后因项目设计方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专家提出”武汉已有长江大桥和其它大厂”,在武汉再建一个大厂,“不利于国防”,项目厂址定在成都牛市口。
后因“一五”期间大项目太多,二汽建设搁置。
1958-1960年。
期间,毛主席提出要二汽,中央决定汽车厂要建在江南,李富春进一步明确要建在湖南。
选址工作组结合川汉铁路设计方案,踏勘湖南多地后提出三个候选址:长沙琅梨、常德德山和沅江等。
因三年经济困难再度搁置。
1964-1968年。
1964年未国家重启二汽选址工作。
中央提出必须摆在三线并建在铁路沿线附近,工作组踏勘了湖南、四川、贵州、湖北和陕西等五省市数十个县,结合国家正在组织研究设计的川汉铁路建设方案,提出在湖南辰溪、泸溪和沅陵三个拟选方案(也称“三溪”方案)。
随后中央提出二汽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并要求“关键设施要进洞”。
工作组踏勘无数个石灰岩溶洞后形成项目选址方案。
原一机部部长段君毅在听取汇报后说“中央关于川汉铁路从湖北过的呼声比较低,而从湖北过的呼声较高,你们到湖北去看看”。
工作组结合当时川豫线(后改称襄成线,也就是现在的襄豫线)设计方案,踏勘比选湖北十多个县,根据十堰80多条山沟和地块条件,提出将二汽建在十堰的方案。
1966年4月,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和国防局局长白扬在郧县听取汇报后,要求做到“到更纵深的地方看看,要准备大打早打,要找一个既有铁路又有水路,厂址要打不烂,运输线不能断”的地方,综合考虑后,项目选址仍为十堰。
1966年10月7-26日,国家原一机部部长白坚在湖北老营召开项目审查会,45个单位400多人参会,白坚在会上总结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案,贯彻了靠山、分散、隐蔽与经济合理相结合的原则”。
1967年2月24日,原国家一机部13号文件原则批准会议纪要。
因1967年2月1日和3月2日 、1968年2月3日,有群众分别向李富春、谷牧等中央领导写信,反对二汽落址十堰,1967年4月至1968年6月,国家计委和建委在向中央汇报后,先后两次在现场召开厂址调整会,认为项目选址基本合理,要求“按照基本不动适当调整原则”完善方案。
1968年11月19日周总理指示二汽建在十堰。
参考:
二汽选址在湖北省十堰没有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备战的需要。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共和国为了防止美帝和苏修发动突然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将沿边沿海的一大批关系战略需要的厂矿企业内迁,同时开工建设一批新的工业项目。
无论是内迁单位还是新上项目,大都以备战作为目的,靠山、分散、隐避就是选址的指导方针。
国务院为了搞好三线建设,将其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的成都市。
可见当时的大西南三线建设的重要地位。
焦枝(现称焦柳)铁路和成昆铁路的修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满足三线建设的交通运输需要。
二汽在湖北的十堰,襄渝铁路穿城而过。
邻近十堰的湖北襄樊、老河口及周边县城的深山老林中都三线工厂。
年龄稍大一点的人应该都看过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拍的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八一电影片厂唯一的分厂就在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境内一个叫承恩寺的深山峡谷内。
本博所在单位的老厂区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伏牛山腹地所建立的三线工厂,与电影制片厂属上下游合作单位。
中国有一汽二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一胶二胶,也就是生产电影胶片和民用胶卷的单位。
时间过得好快,弹指一挥间,几十年时间就过去了。
早在上世纪的七二年二胶厂所招入厂的青工现在已经全部退休了。
同时可以想象,二汽建厂之初所招青工也都是奔七的人。
二汽总部也就是现在的东风汽车公司早已脱离十堰山沟搬迁到武汉,而十堰也就是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纯生产单位。
企业就是创造工业产品的实体单位。
改革开放,企业变成了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如果企业仍然在深山老林中,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
东风汽车公司搬迁到武汉市,所用的主辅材料钢铁、塑料和电器产品等就可靠近完全解决了,省去了一大笔运输费用。
所以说,国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工作重点。
当初的部属国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建立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深山老林中,尔后又根据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2020/08/22)
参考:
十堰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
根据二汽建设的需要,1967年,国家设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专署,辖区为原属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
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成立十堰市,仍由郧阳专署领导。
1973年2月,十堰升格为地级市。
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称十堰市。
2O14年12月,郧县撤县设区,为十堰市郧阳区。
十堰市现辖三区(茅箭、张湾、郧阳)、四县(郧西、竹溪、竹山、房县)、一市(丹江口)以及十堰经开区、武当山特区。
常有人说,十堰原来是个小山沟、小山村。
这种说法不确切。
那时的十堰,是郧县十堰区区公所所在地。
张湾河在十堰的六堰注入百二河,两河一带是宽阔的人字形山区走廊。
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老白公路(湖北老河口至陕西白河)就经过这条走廊。
这里历来富庶,由十堰之名可窥见一斑。
这里的山不算高,从山口进入,里面是宽敞的坝子或平川。
二汽厂址、后来的十堰核心城区,就位于这条走廊。
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后,毛主席作出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批示。
随后,二汽建设的前期工作陆续进行。
1965年,一机部向周总理提交了“三五”期间建二汽的报告,接着又向党中央和周总理提交了建厂方案。
同年9月,因汉川铁路线路变更,二汽选址由湖南转至鄂西北的十堰。
在十堰建二汽,位置合适,安全性、隐蔽性好。
十堰地处我国传统的南北方分界线一秦淮线之南侧,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
从战备考量,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二汽各分厂可分散建于山沟、坝子,分厂之间可通过铁道连接。
分厂周边青山环绕、森林茂密。
襄渝铁路同期建设,二汽建在十堰,可承东启西,南北兼顾。
钢材有武钢供给,煤炭、各种原材料、汽车产品,可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运输。
水源、电力条件有利。
河网密布。
就近有马家河水库、百二河水库。
同期在堵河上建有国家重点工程一黄龙水库。
丹江口电站、黄龙电站都可供电。
二汽建设、南水北调、十堰的发展变化,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交通便捷,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魅力城市。
参考:
我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在这儿工作生活了35年。
我从另外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汽为什么选址十堰,答案其实前面答题都有了,各种版本各种说法。
1969年,开始建制十堰二汽,当时是政企合一。
我1982年中专毕业分配工作,就分到了十堰二汽。
参加工作时,办公桌椅上都是写的“十堰二汽”。
总得来说,我
是国家备战备荒,选出的结果!!! 除台湾,新疆和西藏之外,我到过每一个省。
常年出差,我出差到外地,几乎到每个地方,当地朋友都说,当时二汽选址就在我们这里,甚至还能列举出人证物证,因为林彪是湖北人,所以选中了你们十堰。
北方朋友说我还只是笑一笑。
而南方的朋友,比如湖南耒阳的朋友,都说选择在他们村?
我都付之一笑。
怎么可能选在南方?
更有意思,整个湖北,几乎每个县的朋友都自称,当时二汽选中的地址是他们县!在随州,我岳父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就选在随州, 我还准备去参加建设呢!!! 我只能说,为二汽选址,当时是由毛主席拍板的,还有很多德高望重将军和专家参与。
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选址十堰,一定是经过科学的考证,理性而决策的!
参考:
二汽为什么选扯在十堰?
一)根当时的国情,军情,地形决定的。
毛泽东时代反帝反修,美帝苏修的反华势力对我国形成了马蹄形的包围圈。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
东北沿海的重工业不再大力发展,一些国防工厂,新建重工业运营而生。
二)湖北十堰群山环抱很隐蔽,有防止核战的能力。
三)离丹江水库近电力有保障。
长远看百人饮水有手靠保障。
四)离当时称为襄樊市近,己有焦枝铁路,建汉十铁路投资少见效快。
六九年七0年七一年夲人参加过二汽基夲建设!现在随时代的变化,市场的需要,总部一大部工厂迀武汉市,襄阳市也是必须的,有前途的,有竞争力的。
有战略眼光的。
💏🌹🇨🇳
参考:
二汽最开始是林彪作为国家战略规划设计实施的,最早选址陕西汉中,作为入川门户的汉中是天府之国,良田万顷。
如选址建厂必占地颇广,在那个明以食为天的年代,最后必饱受民间诟病,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然后就沿汉水下撤,选安康。
然并卵,当时还是安康县的安康的一个县委书记一听说要占地建厂,也是不予受理,反振振有词说“占地建厂我老百姓没有地吃什么”……最后才敲定十堰,十堰作为入川进陕的交通咽喉,进可攻退可守,的确不错,国家这才差国企军工102公司进驻十堰建设二汽……
据说二汽最开始也是选在四川那边的,工厂设备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现十堰这个地方也不错,就定址在十堰了。
哈哈,其实关于为什么选址在十堰,当地人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由于众说纷纭,所以未经明确的消息我就不再多说。
关于定址十堰的真正原因,二汽集团的发展史里是有明确记载的,可以确定的是一开始确实不是选在十堰,我小时候听到的说法是那个时候从郧阳走出去的老革命家有在中央能说上话的,也是考虑到发展家乡。
所以为家乡说了几句话,做了一点事,好像还耍了一些小小的手段,最终二汽落址十堰。
十堰是196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1994年升为地级市,这么多年可以说二汽极大的提升了十堰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年正是由于二汽,十堰才较早的开通了铁路,以及环绕十堰开通的道路运输网络,我所知道的十堰自从建市起就一直是南方往北方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至今好多南方到四川的火车都要经过十堰。
这也是二汽落址十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战略意义来讲,后方的军工保障性质就是藏得住,拉的出来。
十堰刚好符合这两个要求二汽总部在几年前就搬到武汉,现在十堰就剩下商用车和重型车生产线,这些年由于汽车行业竞争比较大,二汽面临的事情也不少,这方面
作为十堰人,还是非常感谢二汽,感谢那些当年远离家乡来建设十堰建设二汽的人们。
现在的十堰正在谋求转型,这些年一直对外大力宣传武当山的旅游资源,去年武当山机场正式开通,大大的方便了来往的游客,逛完武当山还可以到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神农架也可以去。
参考:
本来当年二汽看上了陕西汉中城固县这个地方,地处中国心脏部位,由于汉中是盆地,又是双气候地区,中间平坦地区非常适合种粮食,当时全国上下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任县长竟然说如果建厂会占用大批产量地方,造成粮食饥荒,竟然给推了,后来考察团队一行陆续考察安康地区,一路向南找到湖北十堰地区,现如今二汽多年发展带动当地太多产业,把十堰市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
参考:
这个问题问得好,放眼全国,十堰地处华中腹地鸡心的战略位置,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岭,天然屏障使这里很难受到任何方向的攻击。
加之十堰是“南船北马,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鄂渝豫陕四省区交界,战略地位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如此位置,在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个。
而当初二汽建设有战备考略,十堰的位置优势使二汽在此建设成了必然。
参考:
原因如下:一, 给一汽备份中苏关系闹僵了,中美也在敌对状态。
东北局势很危险,沿海地区也进入备战状态。
所有的大型工业企业都支援了三线建设!二,十堰的地理优势地处大陆腹地。
山区,厂址分散设计便于隐蔽。
公路,铁路,水路齐全。
战时即使公路,铁路破坏,也有水路可以选择。
便于车辆向外运输!综上所述,一切都以备战为主,十堰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可能现在从经济角度都不是合理选址!但五六十年前的战略考量,肯定有它的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