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古代通俗小说,人物鲜明,情节精彩,脉络清晰,是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
而隋唐演义人物众多,人物混杂,主线模糊,缺乏了大众皆宜的基础。
同时,罗贯中的笔锋更加明快,塑造了一大批谋士战将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三大战役的宏大场面,并触及到了人才、组织、用人等方方面面,不蒂是一部历史演义,还是一部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兵法书。
战争年代,有些义军就是从《三国演义》汲取战术养分。
而民间评话是在宋朝达到鼎盛,民间更多流传的是三国故事,隋唐毕竟是相近的前朝,还没有形成固型。
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罗贯中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罗贯中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他本身亲历了抗元斗争,也曾是一名有抱负的谋士。
朱明政权建立后,罗贯中以游山玩水"鉴湖散人"自居,也和先生施耐庵一起创作了历史小说。
因此,他塑造的军事人物才会丰富饱满,而且将诸葛亮和刘关张的忠义观生动体现出来,都是大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也是唯一一部军事历史的名著,是拥有最广泛的读者。
更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历史消遣书,可以轻松的翻阅,也可以借鉴的细读,从中大有裨益!
参考:
因为《隋唐》主线故事开端太晚,书胆换得太勤,揽不住观众。
《三国》尊刘抑曹,开篇刘备就出现了,刘备死后还有诸葛亮。
主线开端早,一直延续下去而且很久。
开始,刘备是书胆,之后白帝城顺理成章交给诸葛亮,故事紧凑。
隋唐,故事比较全的叫《大隋唐》,比如连丽如讲的那版评书。
开篇讲的是兴隋,几乎没有正经的书胆,刚讲杨林打天下,又讲罗艺定燕京,没溜啊。
隋亡,进入兴唐阶段,才有了一个正经的书胆——秦琼。
其实秦琼出现得也不早,就算从临潼山救李渊开始也不算早了,接下来的故事都很精彩,可是,程咬金出现了。
程咬金本应该是作为书筋的人物,却狠狠抢了秦琼的光环。
从斑鸠镇卖耙子直到四十六友上瓦岗,秦琼就跟死了一样,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程咬金卖私盐咆哮公堂,到斑鸠镇卖耙子结识尤俊达,小孤山截皇纲,一嗓子喊开长天关,三斧子定瓦岗,竟然坐上了大德天子混世魔王的宝座。
正当观众觉得程咬金才是男一号的时候,瓦岗开始崩溃。
五困瓦岗山,脱袍让位,瓦岗散将,牛头吓杨广,观众的心思跟着程咬金走到一半,程咬金自断光环。
又搞出来一个新的书胆,李世民。
李世民登场太晚了,李世民直到杨广开大运河,金殿辩冤才登场。
四马投唐开始,观众可能觉得,李世民确定为书胆了。
万万想不到,后来跳出来一个黑敬德,打三鞭换两锏,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棋盘山截粮,日锁五龙,单鞭夺槊,一大篇的故事都堆到敬德身上,而且这个故事可以一直讲到对鞭认父。
之前秦琼、程咬金、李世民的光环都荡然无存。
这就是《隋唐》的问题,没有一个稳定的书胆,新人物一登场,旧书胆瞬间灰头土脸,很难让人接受。
换书胆就像改人设一样。
比如《三侠剑》,大家都喜欢,到了《连环套》,有多少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连环套》的?
在《三侠剑》里,大家把黄三泰、贾明、杨香武、蒋伯芳喜欢得不行,到了《连环套》里边,这些人都成了反派,有几
没有什么观众愿意自己喜欢的角色失色,而《隋唐》的特征就是主角不断被顶替,观众心理上受不了。
所以,影视《隋唐》也很难拍。
不停换男一号,谁遭得住?

参考:
最近带娃听完了三国(袁阔成),开始听隋唐(刘兰芳),这一下听出差距了。
今天刚听到秦琼在北平,弄死了武大帅全家这一段,突然发现…某人出门办事、探亲访友,在异乡生了病交不起店饭钱了,这个桥段已经出现了至少四次:秦琼在天堂县卖马(碰到单雄信脱困)、王伯党在历城县卖艺(被秦琼接济),北平罗艺手下一个旗牌官(也被秦琼接济)、武大帅手下刺杀秦琼那位(街头卖艺被大帅赏识)…这故事才刚开始不久,一样的套路就一遍一遍重复,就在通俗小说里,也得算Low了吧。

参考:
因为离历史事实太远。
三国演义的人起码历史上实有其人。
隋唐连罗成都没有,看什么呢?
看历史,不是。

参考:
文艺作品必须有三突出,才能更加吸引人。

参考:
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都是中国古代的小说,都是以历史为基础的。
但是三国演义历史基础真实性较多,大概是三分假七分真;
而隋唐演义历史真实性,大概是三分真七分假。
三国演义被定为成文学名著,书中部分章节,入选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语文教科书,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民间那是家喻户晓,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明清后期;
隋唐演义是通俗演义小说,虽然在民间影响也很大,无论是老百姓饭后畅谈还是戏曲传扬等。
但是毕竟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太远,还有书中各种人物传达的中心思想,不如三国演义的人物,尤其是忠孝仁义,这些对封建统治者来说,需要的是忠义;
清朝把关羽定为武圣之后,随之而来的三国演义在民间达到巅峰,老百姓对三国的认知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里面的。
虽然在舞台戏曲方面,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旗鼓相当。
在电视剧方面,三国演义派的很好,很深入人心。
然而隋唐演义拍了很多版本,能够成为经典的不是很多。

参考:
首先要纠正一下,无论三国还是隋唐都很红,但隋唐的地位远不如三国。
能代表山东大汉真性情的侠义人物只有两个,一位是打虎的武二郎,一位是卖马的秦二爷。
瓦岗山的秦琼能和水泊梁山的武松相提并论,隋唐还不够红吗?
为什么隋唐不如三国。
其实很简单,一个是爽文,一个是文学。
无论是三国,西游还是水浒,成书之前于民间广为流传。
一代又一代,故事经过千锤百炼,然后以文笔润色,人物形象风满突出,百看不厌。
故而成书后奉为经典。
而隋唐,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前后矛盾冲突之处甚多。
比如秦琼,除了当锏卖马之外,无雄心,无韬略,为书胆反而不如程咬金突出。
比如程咬金,出场周星驰似的无厘头,三斧子定瓦岗之后,比徐茂公还机智。
比如李元霸,出场便非人般的存在,最后谢幕是为了死而死,无敌到故事情节无法容纳,他若不死,后面的情节味同嚼蜡。
所以,隋唐爽则爽矣,却不是经典。
隋唐和三国,好比徐骁徐凤年父子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两相对比,差距显现出来了。
而三国,隋唐有的
李元霸锤震四平山,无论文笔还是形象故事性怎比三英战吕布,更比不得温酒斩华雄。
程咬金的探地穴,神奇程度连张飞当阳桥的一声吼都不如,更不用说诸葛借东风了。
三挡杨林九战魏文通更像儿戏,和过五关斩六将,哪个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爽文和经典的区别。
而隋唐的兄弟义气,远比不上三国的荡气回肠。
更像草寇排座次,最后连秦琼都火上浇油,岗山散将。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柱香。
怎比关羽死后,张飞不近人情的狂怒。
更比不上刘备歇斯底里赌上国运,发倾国之兵为弟复仇。
反之,三国的智慧,三国的恢弘壮阔的鏖战,隋唐中哪一场面能比?
大破长蛇阵?
锤震四平山?
隋唐和三国之面,只差一个罗贯中。
故事的框架有了,故事的民间传播程度有了,故事的历史背景也不相上下,缺的就是一枝生花妙笔。
但可惜,隋唐成也在爽败也在爽,真正的文学巨匠不会放下身段,在隋唐上下功夫。
因而,隋唐永远比不上三国。

参考:
因为三国故事承载了特殊文化意义。
隋唐故事,其实是各路反王争天下,最后被体制内的李唐获得胜利。
然而,就算李密杜伏威这些获得胜利,依旧还是体制内的势力成功,对于普通百姓,知识分子并没有共鸣的意义。
三国真不一样。
早在西晋,知识分子就对蜀汉政权有特殊的喜爱。
《汉晋春秋》直接抹杀了263年蜀汉投降曹魏的两年,说265年建立的西晋接受了蜀汉法统。
到东晋,因为是偏安政权,所以国家政权也开始怀念蜀汉,爱屋及乌的原因嘛。
隋唐政权虽然承认曹魏是正统,但普通知识分子还是喜欢蜀汉与江东。
都是反曹操的一群人。
为什么反曹操?
因为曹操虽出身低(针对袁绍来说)但也是二世三公的体制内。
到北宋,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知识分子喜欢蜀汉,写出来的戏曲尤其以三国剧本最多,所以三国历史被百姓接受。
北宋末期,国家风雨飘摇,宋徽宗就开始造神,目标就是关羽。
你看,知识分子喜欢关羽喜欢蜀汉,编出来的戏曲大多也是关羽的,关羽被戏曲捧上了忠义的地位,宋徽宗就借这东风开始封神了。
关羽从古今64将,封伯,公,真君,武安王,加义勇武安王。
就是期望北宋臣民能够如同关羽一样忠于自己。
到南宋时期,国家政权干脆承认蜀汉为正统政权,也是因为理学的加持。
此后,越是王朝末期,元明清对关羽的追封就越离谱,满清1905年最后一次追封关羽,已经达到26字的追谥(满清皇帝才22字),超越刘备,成为帝君。
同时,道教,佛教,都在追捧关羽。
所以,你看吧,知识分子以戏曲来吹捧蜀汉,百姓被洗脑,儒道佛帮忙,反推国家政权的追封,然后又是一轮操作。
《三国演义》仅仅只是跟随潮流而已。
关羽是神,蜀汉政权是正统,一般人自然就会去追捧《三国演义》,将之当做历史书来看。

参考:
只能说人家罗贯中文笔好,看得人一会儿热血沸腾,一会儿扼腕叹息,躺在床上,还能回味良久。
中国人崇尚白手起家,三国恰恰就是这样一部
笔者上学的时候四大名著都度过,但不得不说,还是«三国演义»更吸引人。
至于«隋唐演义»,各方面就差太多了。
他的作者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里面的内容感觉和«封神演义»差不多,一个拼法宝,一个拼排名。
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而且第一名的武力值已经到了玄幻的级别了,有点扯的太远了。
最重要的一点,李世民是胜利者,大家还没具体看内容,就已经知道结局了。
对于一部作品而言,翻开第一页就知道结局的书,怎么会吸引人继续看下去?

参考:
写隋唐的小说,流行的有两部。
一部,清朝褚人获的《隋唐演义》。
这部书文笔流畅,但情节平缓,且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隋炀帝的宫闱之事,对演义小说最为重要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情节反而着墨尔尔。
二部,《说唐》(分为前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部分)。
这部小说的情节虽然貌似曲折,但大量桥段和杨家将、呼家将等作品雷同,且文笔几乎可称“粗陋”,问文学价值很低。
至于《三国演义》的精妙之处,我就不多说了,各类学者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

参考:
从黄巾起义到三分归一80年的历史,以刘备、诸葛亮为主线,120回的小说,孔明死后用20回就结束了30年的历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