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决战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在古代战争中,敌我双方数十万人集中在一起打生打死,就算一方取得大胜死了几千人,那么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难道就必死无疑吗?
在古罗马步兵方阵里,站在最前排的都是一些青壮年,接敌后要跟对方打上一阵子,再有后面的老兵穿插上去替补作战,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是充当炮灰了,侥幸活下来的能打的,就变成老兵享受高级待遇。
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破甲箭的情况下,第一排士兵需要披着重甲,手持大盾上前应敌。
所以一些普通弓箭对于鳞甲,环甲等防护性器具起不到多大作用,而这些战士手中的盾牌可以有效抵挡弓箭的射击。
一般而言,这些人待遇比较好,站在第一排还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奖惩机制的激励下,这些战士作战是不怕死的。
但是这种伤亡率是非常高,以致于到了后期基本以平民当做肉盾先去送死,以保留一些精锐的老兵。
在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很多,李自成张献忠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驱使老百姓打头阵。
既然第一排死亡率高,那么站在后排就安全吗?
古人虽然装备落后,但并不是连打击后排的手段没有,他们会组织大量弓箭手,使用骑兵冲锋,还有无坚不摧的大型投石机,或者使用浑身挂着鞭炮的火牛阵,土火箭等方式打击后排的士兵,所以认为站的后面的士兵是安全的,基本上是一种妄想,如果胆敢后退一步,那么等待你的还有督战队的刀子。
所以打仗非常残忍,后退者死可不是闹着玩的。
参考:
古代排兵列阵,一般中军为重装骑兵和步兵,左右两翼为轻骑兵和轻步兵,本文讲的是中军的阵型。
首先要明确的古代阵战,战场指挥绝不是靠主帅宝剑一指,喊一声开战来的,几万十几万大军的进退,即使战鼓金锣都未必能传达整个阵地。
战场指挥是依靠鼓乐、各类旗帜、传令兵和约定信号(火箭、号炮、狼烟)组合进行战场指挥。
古代阵战需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决战,如果不想进行阵战,可以挂免战牌,不接受对方的挑战(免战不是避战)。
如是遭遇战,一般是双方前锋和轻骑轻步兵,重装部队很少参与遭遇战。
本文述说阵战一般布阵。
如果双方接受对阵方式的决战,会在约定时间地点进入战场。
第一步是大军集结:按照预设阵地,双方三军各自多路进入预设集结阵地,主帅携各军主将、参谋及旗牌官、传令官进入指挥位置;
第二步:主帅根据对方阵型、兵力配置制定总体攻防部署,向部将特别是左右两翼主将约定攻防次序和信号及总体策略,如佯攻、诈败、埋伏等等,然后各阵主将回归本部方阵准备,主帅率参谋、棋牌官退回军阵(一般主帅会在战场最高点位置指挥战斗),如山丘或事先搭建的瞭望台附近,由台上士兵报告战场事态。
第三步,双方大军向预设主战场靠拢,这时候双方弓箭手靠前,向对方射箭以免敌军过于靠前,在书籍中描述为“射住阵脚”,此时双方处于一触即发状态。
第四步是实战指挥,此时部队手持重型盾牌的士兵位于前几列,其后为阻断敌方骑兵的长枪兵,再后为弓箭手、弩弓手,后面才是担任厮杀任务的重装骑兵和重步兵。
此时如果主帅决定进攻,由旗牌官挥舞战旗下达命令,旗牌官会挥舞出战部队对应的军旗,而出战部队要挥舞旗帜应答,表示收到帅令,同时传令兵喊话再次传达命令。
如果是军种出战,如召唤弓弩手出战,由军种旗牌官向两翼迅速奔跑,让所有弓弩手看到出战旗帜(大军作战主阵会长达几公里),弩弓手看到出战旗帜即越过盾牌兵,按号令向敌阵射击,尽量扰乱敌方阵型,然后盾牌兵和弓箭手让出进攻通道给重装骑兵与步兵,本身是不进行冲锋的;
我军进攻时,中军挥舞出战旗帜,并擂击战鼓或其他军乐,收到信号的部队开始攻击。
如我军防守和败退,盾牌兵重新列阵,掩护部队退入本阵,弓箭手射杀追赶的敌军,这种情况下前排士兵伤亡最小。
而我方防守时,弓箭手完成远距离射杀任务后,迅速后撤,把位置留给主力步兵,盾牌手在最前沿抗住敌方的猛烈攻击,伤亡最大。
所以弓箭手才是相对安全的兵种,但是一旦防线溃散,弓箭手是敌方首要的追杀对象,因为古代部队最痛恨敌方弓箭手,敌方弓箭手所造成的伤害和恐惧,是让每个士兵都极端仇视。
阵战中靠前的士兵确实伤亡几率高于后方士兵,但也不是绝对的。
战场上生存几率最高的有二种,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兵,有熟练的作战技能,能与同伴相互掩护照应,并对战场结果有敏锐的判断;
二是跟随大将的亲兵,在混战中双方士兵都随主流寻找目标混战,不能形成合力,而跟随主将的亲兵有明确的命令,就是保护主将侧翼和后背的安全,所以他们会变化队形合力攻击同一目标,从万军中杀开血路,攻击力是最强的,也是敌方士兵不会轻易招惹的作战对象。
主将多年在战场上拼杀,靠的是强大武力与亲兵队的默契配合,哪怕战败多能全身而退。
参考:
这倒不一定,具体得看是什么阵型了,众所周知在古代都是冷兵器交战,站在第一排的肯定是比较危险,只能说是有概率的,但绝对不能说是必死无疑。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步兵往往都是被弓箭射中而亡,那么弓箭手照顾的难道是第一排?
当然不可能了,两军交战基本都是一开始就是弓箭对射,后排兵机比较危险了,前排兵一般情况因为要冲锋,因此他们的装备是非常精良的,护甲也很好。
如果第一排的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们,甚至可以毫发无损,一点都不夸张,而且冲锋之后,后面的士兵会立马补上,总不可能看着前面打,第一排死光了第二排来吧。
当然了如果是非常密集的阵营这就不好说了,因为后面的人补不上来,第一排的危险则会大大提高。
有趣的是马其顿方阵基本就是前面的死了,后面的才上。
这样的阵型之下,第一排肯定是必死的,除非打赢了侥幸活了下来。
指挥官也不是傻子正常情况下,都会换的,第一排坚持不住了会立即退下来,立马就会有人替补。
有趣的是虽然说第一排的死亡率高,但往往有人抢着去第一排,因为第一排的人装备最好,只要经验老道,往往是最安全的,其次第一排是高风险,高回报。
只要一场战斗打完,没有死,那等待他的就是军功,升官发财,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因此第一排必死,这种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当然了有些朝代因为制度问题,没有人愿意去当排头兵,比如一些农民军起义,会强行将一些平民送去第一排。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
不过第一排的危险性的确很高,所以战斗英雄们往往都是冲在前面,英雄都是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称号,不是吹牛吹出来的。
参考:
但总的来说,很少有第一排士兵必死无疑这种说法。
首先看骑兵,古代的骑兵主要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
轻骑兵的打法中,一般不会直接冲击对方的阵型,而是会从对方阵型前掠过,同时以弓箭杀伤对方士卒。
既然不用直接冲击,其实第一排还是第几排区别不大,因为对方的反击方式也只是弓箭,自然更加谈不上必死无疑。
如果是重骑兵,虽然需要直接冲击对方阵型,但这样的重骑兵一般会配备重甲,甚至连马都会着甲。
而且重骑兵冲击也不会只有一排,而是多排连续冲击。
第一排冲击不利也可以向两侧退下,虽然伤亡会比轻骑兵大,但也远谈不上必死无疑。
再看步兵。
步兵在对抗骑兵的时候,第一排一般是手持长兵器的重步兵,他们同样会配备重甲,例如北宋长枪手的步人甲就是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重达35公斤
而西方的步兵方阵中,虽然不会有这么厚重的盔甲,但却会在前排普遍配备大盾,例如罗马方阵中,前几排的步兵都会配备长约1.3米,宽约60厘米的大型盾牌。
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降低骑兵的冲击力度,自然也不是必死无疑。
而步兵对抗步兵的时候,前排同样会是装备最好的士兵。
他们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对方步兵和弓弩手。
而这种时候,比的主要是训练度、纪律性和临阵指挥。
但不管怎么说,第一排的士兵都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能得到后方几排士兵的支援,也能得到弓弩手、骑兵等其他兵种的支持,有了伤亡一般还能够后撤,由后续部队顶上,自然也不可能必死无疑。
T
参考:
文明和战争几乎伴随着整
作为解决纷争的最后一项选择,战争是所有人最不想选择的,因为每一次爆发战争,无论胜败,敌我双方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生命是很可贵的,毕竟只有一次,那么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呢?
其实人嘛,哪有不怕死的,至于第一排士兵为何不跑,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跑不掉地处第一排的士兵绝对占了一个找死的绝佳位置,因为这个地方前有敌人,后有友军,就算士兵有想跑的心思,向前是要你命的敌人,向后是执行“临阵退缩者斩”的督战队,真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白了,你是跑不掉的其二,不敢跑,第一排最先触摸敌军,未战先跑,影响士气,必然会被军法从事,而且一般第一排都是通过将领挑选过的,根本抱着不成功变成仁的心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想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就算跑了出路也没了还可能连累家人,还不如向前奋力死战还有一线生机,赚取战功,就算死了,家人也有抚恤金。
先看看正常情况下,谁会成为排头兵?
主要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打仗时不要命的士兵、被政府送来将功抵罪的囚犯或俘虏(活下来就能免死甚至自由,这个是少数)。
老兵经验丰富,善于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为后方部队打开局面,不要命的士兵可以提振后方士兵的士气,囚徒为了自由自然舍命相搏、不顾一切向前冲。
古代虽然是冷兵器,但是双方比拼可不仅仅是弓箭刀枪,还有许多成规模的武器装备,后面的士兵死亡率不见得比排头兵低多少。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人,都是很聪明的,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在即使没有发明火药的情况下,依然发明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这些装备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杀伤力都是不错的。
除了弓箭手和弓弩手,战场上还会出现铁骑冲锋、带轮子就能移动的攻城塔、大规模的投石机攻击,还有火牛攻击等动物攻击手段、各种埋伏中的敢死队……战场上的突发情况很多,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前冲,至于后退?
那后方督战的军官会毫不犹豫地将逃兵就地处决。
排头兵更多的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勇气,他们对战斗的走势影响非常大,所以待遇是相当不错的,防护措施好,伙食待遇好,有更多立功的机会……中国古代军队的士兵几乎都是贫困的农民子弟,他们很多人纯粹当兵为了吃粮活命,当然也有很多人更为了有个翻身改变命运的机会。
毕竟,一般农民也没有做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机会,在阶层固化的古代社会,他们只有打仗玩命才能有机会达到人生巅峰,虽然机会渺茫,毕竟,大多数都死在冲锋的路上了。
打仗不是吃大锅饭,机会只给抢先的人,排头兵,有更多的机会去杀敌、斩将、登城、夺旗,这些都是很大的立功机会,尤其是立了大功,比如第一个登城、杀了对方的军官等等,朝廷甚至能赐予爵位和土地,除此之外,排头兵有更多的机会在战场上获得战利品,甚至冲进城掳掠抢劫,搞点私货啥的。
当然,如果你战死了,自然有朝廷会抚恤你的家人,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在防护上,第一排士兵往往全副武装、手持盾牌,反倒是后面的防护较弱的士兵容易受抛物线弓箭的杀伤。
等到双方短兵相接,防护较弱的士兵伤亡率就更大了。
排头兵的伤亡主要在双方接触那一刹那,就看谁先冲过去。
至于在战国之前比较普遍的战车作战,那个时候能参与战争的都是贵族和自由民,打仗更像是一套规范化的礼仪流程,都是按规矩,车兵干车兵,步兵干步兵,绝对不乱,如果这辆战车不想打了,跑了,另一辆战车绝不会追,有损风度。
如果弃车而逃,就更不会追了,战车在那个年代多贵啊,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就能算中等强国了。
排头兵真正惨的是一战时候,他们面对机枪还不断冲锋,全部一排排被收割,相比之下,古代战争简直就是小儿科的游戏。
参考:
没有,无论中西方打法,前排都只是死亡率高一点,不是全死。
孔儒中国,队形疏开。
成小组作战,组与组之间也是疏开。
前排接战之后就停步了。
后排接着冲过去。
原先的前排就变成第二排了。
如此类推。
最惨的是某一排的人。
这一排人之后的人再也没能冲到前面了。
那么这一排人就是最深入敌阵的。
可想而知死得最惨。
这也是为什么上了战场必须向前冲的原因。
你得为后排保持冲击惯性。
否则你就要倒霉了。
。
西方喜欢密集阵型,大盾牌。
大部分时候双方在比赛推墙。
推一轮大家没力了。
然后后退重整队形,下次再推。
此时就会轮换士兵。
大家承受的也还是比较平均的。
最倒霉的是顶不住了的那批人。
总之,无论中西,最倒霉的都是与猪队友一排的那些人。
唯有中式打法碰上西式打法,前排会死得惨。
。
呵呵。
。
类似的是攻城。
所以攻城如果不是估算必胜,就会派非人类做排头兵。
包括战俘 奴隶之类。
还有狂战士(中国叫步轻)。
。
参考:
看做什么兵种。
说起来,古代战争上能往第一排站的,那都是精英战士。
这些士兵的身体素质、训练、作战经验以及装备都要更为优秀一些。
当然,第一排可能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威胁,例如对方的远程投射兵器。
但与后排相比,第一排的视野更开阔,使用盾牌等装备的空间相对较大。
相反后排的倒霉孩子们可能是箭雨和标枪到了头顶上还啥也不知道。
至于在近战中,第一排的战士,如果是处于防御位置,同样可能获得更好的兵器活动空间。
好一点的盾阵都会有办法进行士兵轮换,因此如果精英士兵凭借更好的训练、经验和装别提高自身的生存力,活到战斗有结果的时候是很平常的事情。
如果双方的战阵解体,进入混战阶段,那么第一排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这时候老兵的生存概率将进一步提高。
当然。
长枪阵的情况要特殊一些,两个刺猬对打,第一排如果不用一些特殊手段,是无法面对地方枪林的。
因此当年德国雇佣兵等,第一排大多是所谓“自杀队”,使用开阵武器例如大剑的老兵,他们会想办法用类似地躺刀等办法,在敌方方阵上打出缺口。
参考:
必死无疑不至于,但是第一排士兵的死亡率确实是最高的由于现代电视剧的粗制滥造,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描写极为随意,导致很多观众都以为古人打仗是闭着眼睛横冲直撞,其实这种认知是完全错的。
试想几百
古人打仗绝不是毫无纪律的一窝蜂胡砍乱刺,这样根本发挥不了人数的优势,冷兵器时代打仗是讲究阵型的。
像是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正式凭借着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才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马其顿方阵起源于古希腊方阵,就是一种长矛方形阵)阵型的运用可以极大的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只是“阵法”这个东西已经被明清白话小说给过度神话了,但古人打仗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确实离不开阵型。
在战场上一旦阵型乱了,那基本上就是宣告OVER了,军队的统帅会瞬间失去对全军的控制,整支军队秒变无头苍蝇。
这时即便是人数再多,在敌人眼中也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毋庸置疑,打仗站在第一排士兵肯定是最危险的,于是古代对于打头阵的士兵一般也是给予极为丰厚的犒赏。
不过由于过于危险,还是有很多士兵不愿意当头排兵,这时就只能靠后方的督战队逼着你向前了。
若发现有士兵畏惧不前,督战队有权将其斩首。
一般第一排的士兵都是身着重装铠甲,手持长矛或是盾牌,防止敌人冲到面前。
而后排的士兵也会极力保护前排的士兵,因为一旦前排士兵倒下了后排就变成前排了。
(戚继光的鸳鸯阵)(鸳鸯阵的一个战斗小组)西方是非常注重打仗的阵型的,古罗马军团一般是让新兵蛋子在前方打头阵,经验丰富的老兵则在后排压阵。
古罗马是雇佣兵制度,打仗的都是职业军人。
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心里素质好,即便是前排出现了崩溃情况,后排的老兵依旧能凭借身经百战的战斗意志稳住队形,不至于被敌人冲垮。
(以步克骑的经典方阵——西班牙大方阵,当年西班牙人就是靠着这个方阵击败了北非的阿拉伯骑兵,这一方阵之后也传入中国被明军用以对付辽东的满人,但是因为明军军纪涣散,这个阵法用的很失败)在东方,像是蒙古人和满人在打仗时都是驱赶战俘在前面当炮灰,消耗地方有生力量,而自己人就在后面收割人头。
十几万蒙古军之所以能够横扫亚欧大陆靠的就是这个方法,而满人同样也是用这个方法征服中国的。
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官兵不过十多万人,面对着关内高大的城墙和坚固的防御阵地,这点人迟早会被打光的,绝对是经不起一战又一战的消耗滴。
于是清军收编大量明朝降兵,打仗时就让这些汉人在前先打一波消耗战,自家的八旗则躲在后面督战。
在看到前方打得差不多了,八旗再挥鞭冲上去收拾残局结束战斗,清军入关的首战一片石之战就是这么打的。
在此战中多尔衮先让吴三桂领着五万汉军在前面跟李自成死磕,等到双方都精疲力竭了自己在领兵杀过去,一举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当然打仗躲在后面也不见得就安全,别忘了还有弓箭和大炮。
古人射箭不是平射,而是射出抛物线的轨迹,这样可以射杀敌方后排的士兵。
因此打战在哪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不过相比之下,前排仍旧是最危险。
参考:
这可不一定。
理由有三。
一·第一排的士兵往往身体素质更好,更勇敢,作战经验更丰富。
除非战术需要,一般情况下,主帅都会安排能力强的士兵站在第一排。
道理也简单,如第一排士兵不强,很容易被敌方冲垮,影响士气和战局走向。
先声夺人很重要。
虽然第一排士兵首先参战,危险系数高一些,但是与其战斗力高这一优势相抵消,未必然就一定会死翘翘。
二.战争中,怕死的不一定能活下来,勇敢的不一定会牺牲。
冷兵器的年代,勇气是相当重要的。
一旦短兵相接,两支队伍马上就会陷入混战,第一排的士兵由于高能,敌方的士兵很可能会躲着他,去找第二排第三排的士兵对砍,说到底,谁也不喜欢跟硬茬子打。
三.事实证明,有些冲锋在前的人,虽然身经百战,但确确实实活了下来,甚至被封王封爵。
像助力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的樊哙,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常遇春。
这两位都是打仗不要命的主,一听到打仗比吃大酒席还兴奋,拉都拉不住。
当然,主帅的军事智慧也是保护前排士兵减少伤亡的重要一环。
戚继光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
戚继光平倭三大利器:戚家枪、狼筅、鸳鸯阵。
明代的冯梦龙曾记载: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
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枪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鸳鸯阵:以狼筅、长枪、短兵相互掩护,性能极高,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阵,以适应更加复杂的情况。
狼筅:长度、宽度方面都是武器中的佼佼者。
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
战斗时,倭寇的倭刀很难砍到戚家军却容易受到攻击。
两军对垒时,戚家军展开鸳鸯阵,持枪者使戚家枪,持狼筅者战于前列,持短兵、盾牌者在一旁策应,倭寇往往难以攻破阵势。
据说有的战斗,戚家军灭敌上千人,而己方无一人伤亡!所以前排的士兵并非必死无疑。